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信息发布者:meiguixianqing
    2019-08-24 13:46:58   原创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兰州市各县区文化站站长来玫瑰之乡采风)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记兰州民歌传习所传承负责人周爱忠女士

    (苗汀撰文)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西固区东川镇文化站站长周爱忠)

    民歌,是流行在民间,群众口头传唱的歌曲,其发展源渊流长。民歌的分布和传唱遍及兰州的山山川川。在兰州,流传的民歌在形式、内容和数量上各具特色,这与兰州自然环境有关。尤其是在乡村可以聆听到民歌,这说明兰州民歌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制约。俗话说:山和水是民歌的故乡。这证明了乡村流传民歌是一种古老而质朴的民间文艺形式的根据地。兰州民歌传习所负责人周爱忠女士的艺术人生之路也是这样走出来的。

    兰州民歌名类繁多,有为生产劳动服务的劳动号子、夯歌、船歌等;在永登有喜庆筵宴上祝酒的“酒曲子”,在红古有表达哀思、祝福、劝善的“河湟贤孝”;在西固有表达爱情的情歌,在皋兰有社火中唱的太平歌,表达群众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在榆中流行的社火曲“刮地风”。这些民歌汇集成了兰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周爱忠和她的文艺团队在表演《采花》)

    周爱忠,1955年3月4日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姊妹四人,排行老三的周爱忠经历了三年的饥饿年代,特殊的年代,清贫的童年,使她有机会接触了乡村的歌谣,而她的民歌的启蒙老师便是她的父亲,一个有民间情怀的乡村民间艺人周文铎老人。父亲周文铎老人是一位见多识广而且爱好民间小调的人,父亲所唱的民间小调让周爱忠耳目一新,深深陶醉。由于周爱忠从小天资聪慧,父亲便口传心授于她流传于永登苦水地区的民间小调,这让周爱忠从此有了一颗努力向上的艺术探求之心。

    在1963年——1974年之间,周爱忠在永登县苦水中学读书,由于爱唱爱跳的文艺天赋,在校期间任学校团支部书记兼学生宣传科长。后在1975年——1978年高中毕业回乡劳动时,任苦水街大队团支部书记和苦水街大队宣传队队长。1980年嫁往西固区东川乡梁家湾村后在西固区东川镇乡橡胶厂上班,并任车间主任及妇联主任,乡妇委会委员,连续几年评为西固区双学双优女能手。1994年后在兰州第三毛纺织厂企业公司上班,还多次被评为公司劳模。2009年——2018年至今被兰州市文化局聘任为西固区东川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至今。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周爱忠创作的小戏小品《教女劝媳》)

    可以这样诠释周爱忠对于民歌的情怀:对于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这一辈人,由于当时国家贫穷,加上农村的文化活动更贫乏。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春节唱秦腔,闹社火便成为了那个年代人们百听不厌的“文化大餐”了,能看的能学的也就这些所谓的民间文化了。

    环境可以改变一切。周爱忠就是出生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幼年时受到父亲周文铎老人的言传身教,对民歌、民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劳动繁忙,尤其每当人们在农闲时,生产队的社员们凑在一起,或是几个村子联合在一起,自娱自乐的临时组建个“草台班子”演唱的,都是民间、民俗一类的歌和曲,不为别的就只是用表演消遣一下疲惫的心,图的就是一个乐字。父亲周文铎老人性格开朗活泼,可是村上的“欢乐人”和“大红人”。每逢一碰上这样的活动,他可是最积极的,也是我们村上不可多得的文艺“人才”。那时候周爱忠也跟着父亲,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家庭院落和老人们学唱。父亲高兴得不得了,还边唱边舞,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特别开心的一幕至今还让周爱忠难以忘怀。

    尤其值得一提的事是在周爱忠上学的时候,学校经常把父亲周文铎老人请去给学校讲民间故事,做忆苦思甜,讲完了还让唱几首民歌。由于在父亲的教导下,久而久之,对父亲所唱的民间歌曲,如“采花”、“放风筝”、“三姐妹上香”、“转灯”、“转花灯”、“下四川”、“刮地风”、“劳动号子”等学得也快掌握演唱的技巧也快,这或许是周爱忠所谓的家族遗传天赋吧。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周爱忠新编剧目《夫妻识字》)

    提起年少时,周爱忠的兴趣爱好又不仅仅是民间音乐而已,而且涉猎爱好广泛,如秦腔、舞蹈等。记得在周爱忠十二岁那年,坐在父亲身边,听着悦耳的曲调,看着父亲高大的身材,感觉父亲就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从那时起,在周爱忠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快长大吧,长大了一定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吹、拉、弹、唱样样都会的能人——一个文化人。

    做为一位民间的艺人,父亲周文铎老人想把他积累的和知道的民间的一些东西传给女儿周爱忠。让周爱忠把民间快要失传的曲调、唱词牢牢记住传承下去。还给花重金邀请来了师傅,学二胡、笛子等乐器。当时的周爱忠年轻不懂事,敷衍了事中不入门,拉出的曲调特别不成调 。后来周爱忠放弃了乐器的学习,又在舞蹈上下功夫找出路。直到有一天,周爱忠报名参加了一个专业剧团的选拔考试,因功底浅薄而淘汰。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周爱忠和国家文化部周部长在一起)

    一次次的失败,周爱忠没有灰心,也没有放弃她要追逐的梦。岁月如梭,生活不易。后来的多少年以后,周爱忠依然不忘初心,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一直执着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一直积极地组织参加镇村文艺团队的演出,而且还自编、自导、自演小戏、小品,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多次获奖,同时还获得兰州市农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92年周爱忠在西固区组织人员排练了民歌系列“西固民歌”、“三姐妹上香”、“采花”,在东川、新城、下川、河口、咸水川等地进行演出,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特别是中老年人在观看了之后纷纷赞不绝口。民歌《采花》、《三姐妹上香》《刮地风》《放风筝》曾多次在西固和永登 的春节社火中传唱表演。其中“采花”、“十道黑”、“三姐妹上香”还应邀参加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五泉庙会的展演。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周爱忠在给孩子们上非遗课)

    许多年来,周爱忠的民歌一直应邀参加苦水玫瑰节的演出。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这一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兰玲和一些省市文化的领导等观看了周爱忠演唱的民歌“采花”,得到认可和好评。受到精神鼓励后,周爱忠便发挥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价值:

    自己创作编导并演出的眉胡剧“婚期”在西固区第十届冬季文艺调演参赛中获表演奖和编导二等奖。“梁秋燕”获第十九黄河风情线“西固之夏”个人表演二等奖。作品“看病”在第三届兰州市读书节“新世纪图书杯”新人新事新农村读书征文大奖赛活动中获“二等奖”。创作的小品“教女劝媳”获兰州市小戏小品“优秀奖”,此作品在西固区百合计生人口文化艺文艺调演获表奖“二等奖”。小品“李奶奶的心事”在第二十二届黄河文化周西固之夏文艺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和编导创作奖。“教女劝媳”参加甘肃省首届“百姓戏剧小品艺术节获优秀奖”。自编自演的小品“婆婆、儿媳”,参加兰州市“乡村舞台”秀展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妈妈的心事”和眉胡剧“说句心里话”。参加兰州市第三届社区艺术节演出优秀奖。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周爱忠的民歌艺术表演形象)

    周爱忠每当翻开一直保存放在抽屉里的民间小调“采花”、“转灯”、“三姐妹上香”、“放风筝”等手抄本的时候,心中不禁为之兴奋和激动。周爱忠知道这是父亲周文铎老人在88岁离开人世之前,精心搜集整理出来的。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说:别看这些都是小曲小调,可它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你要牢记,绝不能失传。直到现在,周爱忠才明白这就是父亲当时真实而又平凡的梦想,让民间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2015年,经过积极申报,周爱忠以特别的艺术人生经历分别成兰州民歌的传承人和兰州民歌传习所的负责人。而父亲所传授的苦水老调也成为兰州民歌的三大部分之一,并在老家玫瑰之乡——苦水,由侄子开设了苦水老调表演传承基地。实为后继有人也。

    周爱忠说:今天自己虽然在爱好传承民歌的同时,在其它文化艺术方面也有了一点点的小进步,但挖掘、整理、传承兰州民歌是我一生的追求。因为我是出生在祖祖辈辈热爱民歌和民间音乐的家庭里,所以我搜索、整理、演唱和传承兰州民歌,对于弘扬兰州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年,我在文艺方面所取得的一点成绩与父亲的身教言传和对家乡苦水眷恋情怀是分不开的。

    兰州民歌:我生命中的民间歌唱情怀

    (本文作者苗汀和兰州农民艺术家周爱忠的合影)

    作者苗汀:70后,永登苦水人,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创始人,永登情歌大会发起人。一直致力倡导“文化在民间,艺术在民间”的宣传旗帜口号,行走于永登的民间,遂被永登大众称之为:姑舅哥浪永登。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